去贵州农业园区淘金
海升集团在麻江成立的贵州海越现代农业公司新建的蓝莓园
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三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功能不断拓展,“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园区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在农业园区这个大平台,农业致富不是梦——
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三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成为“三农”领域新增长点的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
在农业园区建设中,我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培育新型主体,构建品牌市场体系,着力打造农业园区升级版,引领和助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建设。
目前,全省各级农业示范园区达到个,其中省级示范园区发展到个。
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特别是市场流通类设施优化配置,有力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商品率。
同时,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接二连三”功能充分显现,上半年园区二、三产业实现产值占比27.6%,仅接待游客就达万人次。
园区生产顺利推进,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上半年出栏牲畜余万头、禽类1.2亿羽;完成总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园区对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品牌创建和开拓销售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农产品流通活跃,园区内从业农民人均收入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0%。
这些农业园区焕发着勃勃生机,见证着许许多多创富故事的精彩发生……
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80%以上的省级园区以畜牧业、茶叶、果蔬、中药材以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接二连三”功能充分显现。
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省级农业园区已建成高标准生产基地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余万亩。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机耕道1.2万公里,灌溉管网2.7万公里,温室大棚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近万平方米,贮藏保鲜库房余万立方米。
创富故事
1、贵阳人关岭创业“上山下乡”发“农财”
10月15日,顺着山路一直往下绕,到达最低洼的地方,便是关岭自治县板贵乡田坝村。
午饭时间,钱兴安还在果园里,忙着查看他的宝贝火龙果。
年,钱兴安在板贵乡成立了贵州绿色未来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算在田坝村开发建设集火龙果种植、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亩红心火龙果示范园区。目前,已完成建设面积亩,种植火龙果近16.6万株。
望着地里一根根盘旋在水泥柱上的枝条,钱兴安满意地笑,他不时像记者介绍火龙果的长势、种植中的注意事项、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但在两年前,他对这些一窍不通。
以前在贵阳开印刷公司的钱兴安认为,“走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之路,前景更大。”
板贵乡虽然石漠化严重、土地零碎,但地处花江大峡谷,低热河谷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有适宜红心火龙果等精品热带水果的种植条件,让零碎的土地价值猛增。
钱兴安公司的火龙果示范园区也是贵州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实验示范基地之一,根据研究所的数据,到第四年的丰产期,平均亩产可达0公斤,按照目前市场批发价8元/公斤计算,除去前期投资和日常管护费用,每亩净赚1万元,而火龙果每年6月开始挂果,到12月底可收获6次,投资正当其时。
但目前市场上红心火龙果价格浮动较大,低的卖到2、3块钱一斤,鲜果的保存时间较短,如果出现滞销损失也是“可观”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钱兴安很有自信,“首先要保证质量,除了火龙果种植,我们还在园区及周边闲置荒地套种牧草,建立了关岭小黄牛养殖场,使用农家肥不使用化肥,真正做到高效、循环、生态、绿色有机。公司将注册统一商标,向全国推广,红心火龙果在全国市场上看是供不应求的,眼光不能局限在贵州。”
而科技成果转化、农副产品深加工,则是钱兴安的公司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
据了解,年贵州省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取消关岭等10个县的GDP考核,重点考核农业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环境等工作成效。
关岭县加快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在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示范园区和顶云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区两个省级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全县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结合自身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已实现“乡乡镇镇建园区”创建工作。
越来越多像钱兴安这样的城里老板,都纷纷下乡来淘金。
创富故事
2、海升集团入驻麻江新技术“点莓成金”
10月12日,麻江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绿意盎然,山巅平整的土地上,由陕西海升果业集团旗下贵州海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高标准莓类加工厂厂房已拔地而起,正在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工作。
到11月下旬,这里加工生产的蓝莓果酱等产品将进入大型超市的货架。
这里建成后,将可以年加工处理各类莓类水果达0吨,实现鲜果分拣冷藏和深加工,成为麻江现有蓝莓加工企业的翘楚。
一方是全球最大的浓缩果蔬汁生产加工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及出口商,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海升集团,一方是深耕蓝莓种植10多年的麻江县,这一携手合作,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里山清水秀,连呼吸都充满着芬芳。”海越公司工程部负责人乔永明来自山东青岛,对麻江的环境赞不绝口。
乔永明介绍说,麻江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蓝莓产业资源优势明显,再加上整个贵州现在劲吹的大健康产业之风,种种优势让海升集团“怦然心动”。
年5月,陕西海升集团与麻江县签订协议,投资万元,在麻江建立高效莓类示范园,包括亩草莓示范园、亩高效蓝莓、树莓、黑莓类种植示范园以及莓类加工产业园。
同年7月,海升集团在麻江成立贵州海越农业有限公司,在麻江宣威镇乌羊麻苗寨建起了无土栽培草莓采摘体验园。
今年,他们不仅在麻江生态蓝莓产业园区内建起了蓝莓种植示范园,还启动了莓类加工厂建设。
加工厂共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主要包括鲜食蓝莓自动分选包装线、液态化速冻生产线、果酱生产包装线三条线。二期建设主要包括蓝莓冷链物流中心、蓝莓酒、蓝莓饮料生产、蓝莓浓缩浆、浓缩汁生产、蓝莓花青素提取、蓝莓果粉生产。
现在,海越公司今年4月刚种下的亩蓝莓,已经长成一尺多高,蓝莓树下覆盖的黑布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成一种迷人的紫色,让这片蓝莓基地与其周边其他的蓝莓基地区分开来。
同时,锯木改土、地布覆盖、立柱系统基础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全园机械化管理等先进栽培技术,将引领着麻江整个蓝莓种植的变革,从而带来更多的致富机会。
创富故事
3、上海人纳雍务农一年就收“三桶金”
纳雍山多,重重叠叠的大山曾让人望而却步。换一种眼光看呢?
“选择纳雍的初衷,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生态,另一方面,交通条件较不便,也是给自己设定的挑战。”去年年底,32岁的江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旭炜,离开家乡上海,来到纳雍县居仁街道路尾坝社区,建起了一座现代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10月14日,面对多亩初具雏形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姚旭炜直言自己来对了:“不到一年,我已经收获了三桶金。”
第一桶“金”,姚旭炜觉得不仅仅是利润,最重要的是“打出自己的品牌,树立园区的口碑,已经做到了。”
走进园区大棚,遍布着蔬果点染的风景,一丛丛翠绿欲滴的香瓜,色彩缤纷的西红柿,形状各异的南瓜,还有枝条柔软的西瓜藤子……从改良土壤到选育优质品种,再到标准化种植,这个年初刚落地的项目,如今生根开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谈到第二桶“金”,姚旭炜笑着卖了个关子:“园区与村民共同发展,带来了广阔的乡村旅游市场。”
这不,迎面走来了“贡生园”农家乐老板姜召阳:“我来要南瓜,给我多留点,客人喜欢吃得很。”
走到一隅正在搭建的展示区,姚旭炜展望:“这里今后会有茶座、咖啡馆,客人落座往外一望,可以看到蓝天上白云飘荡,阳光下青山环绕,湖畔依偎着特色民居……”
妙处不止于此。发展起来后,园区不再简单地把出产的蔬果出售给周边的农家乐,而是利用大棚集中育苗,把苗发放给农户,教他们标准化种植技术,待成熟后再从他们手中收购。这一来一去,收益十分可观。
第三桶“金”,姚旭炜要构建绿色循环,发展微生物技术。“老黄的青菜叶把猪仔养得肥肥的,猪粪成了农田最好的养料,蔬菜使劲儿地长,几只鸡鸭每天晃悠悠搜寻菜叶上的虫子……”姚旭炜说。
不过,姚旭炜想布下的“循环局”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
记者看到,园区附近的山体,已经被改造成四层梯形。山的高处,一个计划年出栏肉猪万头的养殖场正在搭建,山的低处,种植特色高效水果蔬菜的大棚已经完工。
“重点是山的中间,通过微生物发酵有机堆肥和粪尿混合污水处理,将山上与山下勾连成一体,让多个动植物品种互相依赖,互相供养。”姚旭炜说,“将来最核心的‘产品’,就是园区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目前我们已经承接了一些贵州省境内河道微生物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综合治理项目。”
在园区,姚旭炜的三桶金,掘出了农业对现代科技的新要求,掘出了农业园区潜藏的新市场,掘出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新空间。
创富故事
4、煤老板水城种地转型赚个好“钱途”
“对不起,今年没货了,明年您早点订货,我们再合作,谢谢。”余吨红心猕猴桃已销售了多吨,冷库存放余吨货是“名花有主”的,10月15日,求购电话响个不停,夏虎翼只能一再道歉。
夏虎翼是水城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经是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煤老板。
7年,他以每亩元的价格,承包了亩荒山,种起了红心猕猴桃。
此后,他又在米箩、鸡场、六枝等地,建起了多个猕猴桃基地,总面积超过0亩,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户”。
目前,公司的“技术总监”奉国祥,是来自四川的老师傅,年薪6万元。他把种植技术总结成简洁易懂的口诀,教给村民,念起来朗朗上口,村民学得快。
奉国祥介绍,米箩土质松软,根部深入土层可达1.8米左右,果苗粗壮,单果大;同时,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果品甜度高,品质极优。
为了保证猕猴桃的“有机”品质,严格控制农药,靠杀虫灯、食品诱捕等物理方法消灭害虫。
60出头的村民李兴炳,以前是村支书。如今也在公司打工,每月工资元。他家的6亩耕地,流转给公司。
李兴炳屈指一算,明年,他家的土地流转费就能长至1元,光土地收益就达元,比自己耕种的收入还高,自己在公司打工,年收入2万元。
“老板投资,政府扶持,是对我们农村最好的帮扶,比直接拿钱到村民包包里还管用。”李兴炳感叹,偏僻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外力,光靠农民自己,很难得到改变。
鸿源公司的数千亩猕猴桃基地中,米箩园区今年挂果的亩,产量余吨,产值0余万元。
鸿源公司的“黔红”牌猕猴桃,按大小不同,分级销售,一盒16个装的特级果,售价高达多元,依然“抢手”。
夏虎翼估算了一下,等到年,公司3个基地的数千亩猕猴桃全部挂果后,年产量将达数千吨,年产值将超亿元。
他认为农业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一旦熬过去,步入正轨后,收益稳定可观。
随着产量的增大,价钱也许会有所下降,但夏虎翼不担心,高品质的红心猕猴桃,对土地、气候、生态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不是想种就能种出来的”。
入驻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的10余家企业老板,同夏虎翼一样,多数是从煤老板、矿老板转型投资农业的。
近几年,六盘水鼓励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对规模种植户,每亩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降低了夏虎翼们的资金压力。
同时,注重市场开拓,重视产业链发展。由鸿源等多家公司组成的六盘水农投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加紧筹建猕猴桃酒加工厂。
届时,哪怕是个头较小的“残次果”,也能卖上好价钱。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