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那蓝莓
“你好文艺啊!”
“你可拉倒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文艺的理解真的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羞于承认对小情绪的思考、对微表情的揣摩、对不能言语的万事万物发出拟人化的慨叹。
其实大可不必,敢于接受自己的脑海里出现的这些看似无用的想法,去思索有关世界、宇宙、人性的种种问题,构成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不失为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啊。
王家卫的第一部外语电影《蓝莓之夜》,以蓝莓派的酸甜口味,隐喻爱情的复杂体验。
在故事的最初,女主角伊丽莎白被劈腿后,把男友公寓的钥匙扔在他之前常去的咖啡店里。
带着能在咖啡店里等来前男友的想法,她每天光顾咖啡店,吃一块没人要的蓝莓派。
老板杰瑞米为了劝伊丽莎白走出阴影,以蓝莓派为例启示她在感情里没有对错的一方,只是个人选择的差异罢了。
为了忘却失恋的痛苦,伊丽莎白开始了一段漫无目的的旅程,看似是在攒钱买车,其实是为了治愈自己。
漫长的旅途中是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伊丽莎白渐渐在陪伴甚至介入到所遇之人的生活里将过去释怀。
每到一个地方,伊丽莎白都会给杰瑞米写一张明信片。
直到再一次回到纽约,回到杰瑞米的咖啡店,再一次,吃上了依旧卖不出去的蓝莓派。
平淡地讲述一个类似在苦难中成长抑或在爱情中修成正果的故事,总是离不开那几样我们已经形成刻板印象的三要素:
苦痛,挣脱,放下。
影片《蓝莓之夜》在讲述这个故事模板的过程中,将无理可循的感性状态描绘成可见的物质形态,这是一种展现对生活有极度敏感的察觉力,自然也是规范性的,文艺的表达。
更可贵的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和所采取的凭借物都是恰当的,说它文艺,或者说某人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很文艺,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指摘的呢?
村上春树说,恰好的人是活在当下。
恰好的文艺就是,在当下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思考,提炼出脱离于现象表层的宝贵本质,创造出一种风格化的表达方式。
文艺的说法,以蓝莓的味道举例,在王家卫的镜头里,它是伊丽莎白的成长之旅中体会到的酸甜有致,甚至在故事的一开始,只是苦涩,一如狂澜力挽终不回的爱情。
扩大我们探讨事物发展规律的对象范围,不仅仅在爱情的体验里,在人生的诸多选择与试错中,只有在很少数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局面—无论你刚步入哪一个圈子或领域,迎面而来的就是接踵而至的赏识与追捧。
摆在事情的开始,总是有数不尽数的磨难。人们已经定义过的丰富阅历即视感,就是在苦涩的岁月中被无数车轱辘碾压过的沧桑。
或许你还可以像一枚很挑剔适用人群的蓝莓派,本身你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正好有了不被普世接受的特质,甚至独特到去怀疑到底有没有“普适性”这个东西。
伊丽莎白在远行前没有选择推开咖啡馆的门,去和杰瑞米道别。
因为她知道,一旦走进产生了情感惯性的咖啡馆,她还是会重复昨日说过的伤心话,会吃一个独特到没人点的蓝莓派,可就是学不会扭转自己在看问题时非黑即白的视角。
“过去唯一的作用,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这是周迅在电影《如果爱》里说过的一句台词,在不联系前后文的语境里,单拿出来讲,可以说是一句三观奇正的醒世名言。
过去或许不那么尽人意,不那么容易接受,不够温柔,不够公平,可是也只有正视过去的,勇敢的人,才够得上评价过去的资格。
选择告别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向伊丽莎白那样来一趟说走就走的勇闯天涯,这样的野路子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人。
但是仪式感同样很重要,那么何不选择让味蕾体味一次心灵这样的消遣方式,将记忆冠以物态的形象化,真实的场景化,以及感官的具体化。
当然你可以选择,通俗点说是除了吃以外的其他消遣。
凡是能牵动你发出恰当而抽象的,去文艺地表达的,都比只是,牢牢记住时分秒,人事地,这么简单的要素构成的过去要好很多。
蓝莓派提醒了伊丽莎白爱情的苦,最终也让她尝到了无与伦比的甜。
杰瑞米每天还是会为了她而留下一个蓝莓派,等着她能有一天突然的到来。
多数的食物,并不都是以单独一味的口感让人记忆深刻,反而是像蓝莓这样先苦后甜的,爽脆也细腻的,因为带有复杂多变的魅力,存在于你深深的脑海。
另外,美好的不可言说,也总是因为一以贯之的精心谋划,而自带让人陶醉其中的上瘾。也就是说,杰瑞米的高情商也非一日之功。
无论是谁,能做到从一而终的细心缜密,自然会收获到珍贵的爱!
或许你还不是那个伊丽莎白,
他也还不是每天都能为你做一个蓝莓派的杰瑞米。
但是,
京东商城“珍享”水果,精选智利蓝莓即将上线。
“珍享”水果的每一颗蓝莓,
都经过了果品质量检验员的小心挑选。
我们为你精心打造每一盒蓝莓的美好体验,
期冀食物予你的惊喜,
伴随你的每一天都能闪闪发亮,一路无恙!
珍贵爱,用心享!
昨天忘记说小毅的金句啦!
好生气喔!
今天要多说几遍!
大家有没有好好吃水果吖?
有没有嘛?
到底吃没吃啦?
啊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