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酒独家李佳琦卖到断货李子柒摘桃自

  文

岳治中编

吴弩

在李佳琪的“OMG”声中,国产的梅见青梅酒狂卖20万瓶,有粉丝甚至吐槽:“别推了,我买不到了……”

无独有偶,顶级网红博主的李子柒也玩起了黄桃酿酒,引来一片跟风热潮。

相较于白酒行业,果酒(不含葡萄酒)属于小众市场,但增速却高达15%。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大佬纷纷入局,首家果酒协会也于去年成立。

果酒,似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01

国内发展缓慢,迅速潜力巨大!

相关资料显示,在目前的中国酒类市场里,果酒的份额只占1%左右,而在全球市场,果酒的份额却高达15%-20%。

国内外的巨大差异,将果酒的发展空间衬托得尤其广阔(据食品标准《绿色食品果酒》规定:果酒的酒精度为7-18%vol)。

据《-中国果酒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果酒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为15%。年,果酒行业(不含葡萄酒)的销售规模超过亿元,预计在年,中国果露酒的行业产量将达到80万千升,销售额预计将达亿元。

放眼世界,果酒的种类可谓数不胜数,几乎常见的水果都能拿来做酒。

实际上,果酒在中国已有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民间也多有泡制果酒者,比如青梅酒、桑葚酒等。但是,作为一个酒种,果酒在国内的发展却很缓慢,甚至一度出现过倒退的情况。

如今,市场上“较有出身”的果酒有茅台的悠蜜、五粮液的仙林、泸州老窖的桃花醉、江记酒庄旗下的梅见、广东的十二岭果酒和宁夏红等,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无被主流消费者所熟知的果酒品牌,在中国酒类排行榜中,果酒更是远远落后于白酒、啤酒、葡萄酒和黄酒。

尽管如此,受低度化、利口化等酒类消费趋势影响,近年来,果酒渐成雨后春笋之势。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酿果酒教程多如牛毛。

而在淘宝平台上,以果酒为标签的产品更是多达数十种,譬如杨梅酒、桑葚酒、桃子酒、荔枝酒、石榴酒、山楂酒等等。

酒类专家、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张龙工程师认为:在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果酒的产销量将呈现增长态势,有望成为酒类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主因有四——

1.顺应潮流。果酒是水果深加工产品之一,种类多,营养高,口味丰富,包装新奇,容易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

2.酒精度低。一般而言,果酒的酒精度(酒精含量)比白酒低很多;

3.价格容易接受。相对于白酒而言,果酒的价格普遍较低,消费者尝试的门槛低;

4.省粮食。桑葚、蓝莓、黑莓等水果的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丘陵、山坡等非农田耕地,不会影响粮食的生产,因此,果酒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酒种。

02

仍有诸多瓶颈,需携手破局

果酒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在国内,仍有制约其发展的症结。

首先,行业标准的不完善为果酒市场的乱象埋下了伏笔。我国现在只有《绿色食品:果酒》、《葡萄酒》、《蓝莓酒》、《山楂酒》、《猕猴桃酒》等少数几部相关国家标准,其他水果的发酵酒均无标准,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统一的评判。当前,许多果酒的生产企业都是自定标准,自由发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隐患较大。

其次,果酒的定位比较模糊,不利于消费者形成固化的印象。目前,行业内对果酒的划分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类似饮料的果味配制酒、类似果汁的调配果酒、类似米酒/啤酒的复合发酵果酒,以及类似葡萄酒的发酵型果酒。过于复杂的种类,让消费者往往出现认知偏差。

第三,在国内,果酒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尚不成熟。据了解,国内目前从事果酒研发的人才多为“白转果”或“红转果”,专业性上还有待提高。譬如许多果酒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都是借鉴的葡萄酒,除少数规模较大的厂家有专业的设备、技术外,大部分的果酒企业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作坊式生产的问题。

第四,受水果保鲜、运输成本等因素制约,果酒企业十分依赖于水果原产地。以四川为例,全省大大小小近百家果酒生产企业都逐水果产地而居,散落全川,不能形成群聚效应。而且,由于果酒的酒精度数较低,其保质期也缩短了销售的半径。

调查显示:在国内,市场规模过亿元的果酒企业寥寥无几,除五粮液的仙林果酒、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的蓝莓酒等产品的销售规模过亿外,更多的果酒企业的销售规模普遍在万元左右,挣扎于生死线上者更是不少。

不过,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果酒的巨大潜力已然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共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ongjinghua.com/xttz/10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