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扶贫产业,变脸的不只是品种澎
“盐源苹果,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近日,凉山州盐源县“电商扶贫苹果专场直播”的直播间里,咬一口苹果,盐源县副县长廖流波为当地特产代言。
脱贫路上,一抹果香。目前,盐源全县苹果园面积突破40万亩,未来5年内总面积有望达到60万亩以上,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盐源苹果,只是凉山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随中宣部组织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团走进凉山州,看得最多的也是产业扶贫。
记者发现,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当地农业呈现出品种更丰富、技术更新颖、机制更健全三大特点,大凉山扶贫产业正悄然“变脸”。
品种更丰富
开发种养全新业态,是一时求新还是长远之策?
从西昌出发的路上,记者与媒体同行闲聊。当谈及凉山农业时,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土豆、玉米、荞麦这“老三样”。但随后7天的采访行程刷新了很多人的观念。
在布拖县拖觉镇高原蓝莓种植基地,蓝莓树苗漫山遍野,共计亩,预计年挂果投产,年利润有望达到万元;
在昭觉县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满了牛皮菜、小番茄、葫芦瓜等蔬菜。有些村民还从基地借了种子,把蔬菜种在房前屋后;
在普格县普基镇,鸵鸟专业养殖合作社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这种原产于非洲大草原的鸟类已在凉山“落户”,助力当地特色养殖之路;
……产业是脱贫根本之策。这些农业产业全新业态落户凉山的背后,是当地一时求新求异的冲动之举,还是着眼长远、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精准“绣花”?金阳县丝窝乡尼波洛村的重楼产业,给了我们答案。
尼波洛村年就退出贫困村行列,村干部大可不必在产业谋划上费心费力。但该村第一书记邬磊却认为,虽然脱贫了,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地里种的还是土豆荞麦,附加值不高。而如今,23亩重楼已在当地扎根,亩产价值是玉米的两三百倍,即便帮扶干部离开,也不用担心当地产业基础薄弱了。
任何新的尝试都必然伴有风险,尤其对于扶贫产业,不仅关系到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直接影响老乡们的“钱袋子”。
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采用“试验田”的方式是普遍选择。记者在布拖县采访蓝莓产业时发现,当地先是在年种植10亩试验田,去年又扩种亩示范区,经过两年试验证明确实适合种植后,今年才扩大到亩。
一亩能卖到二三十万元的中药重楼、每斤售价几十元的水果蓝莓、单只价格元的鸵鸟……这些新品种不仅带来高附加值,更让当地扶贫产业丰富多元,避免了同质化带来的竞争,最终让老乡得到真正实惠。
技术更新颖
智慧农业不断涌现,是扶贫“花拳绣腿”还是助农增收“硬核武器”?
越西县大瑞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苹果树的外形成了记者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