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从零到百万的跨
“刚种三年的30亩白茶,能收公斤春茶茶青;6亩吊瓜,每亩能收块,管护村里的10亩蓝莓,收入块……”说起今年家里的收入账,丹寨县雅灰乡夺鸟村村民潘成武越算越开心。潘成武边算边感叹:“在外打工十几年,从没这么累过,这几年回家种地瘦了十几斤,但这也是这辈子算过最多的一笔账,真是让人激动。”这两年,村里像潘成武这样回乡发展产业的村民越来越多。用潘成武的话说:夺鸟村以前让人不想留,现在让人不想走。“说白了,就是现在村里有产业,村民回村有奔头。”夺鸟村党支部书记潘成忠说。海拔多米的夺鸟村是丹寨县最边远的村寨,距离县城85公里,山路弯弯绕绕。曾经偏远贫困的山村,如今随着产业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里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加上种植技术、保底销售等订单式种植体系不断完善,激发了村民种植积极性,蓝莓树、吊瓜、茶叶等产业铺得满坡满岭。”潘成忠说。在此情况下,基地管护就成了大问题。“三分种七分管,管护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产量和质量。请人的话很难管护到位。”潘成忠说。像夺鸟村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村集体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如何保持产业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成为各村集体产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在基地种植中,管护是关键一环。夺鸟村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创新探索了“反租倒包”模式,合作社将种植的蓝莓树苗全部分包到农户自行管护。“返包到户的探索,有效破解了村级产业合作社管护成本高、产业效益低的难题,充分发挥群众发展产业的主体性。”夺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文高说。夺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村民自己管护的基地,效益越来越好。你看我们刚收尾的管护成效,除草、剪枝,都很标准,可以预见明年又将会大丰收。”潘成忠说,这几年分包给农户自行管护的蓝莓产业,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丰收。“随着产业的壮大,我们的村集体经济从年实现了零的突破之后,年,达到了将近10万元。今年预计能达到多万元。”潘成忠说。夺鸟村的蓝莓产业正孕育着希望,位于丹寨县排调镇的方胜村,椪柑已喜获丰收。在方胜村椪柑基地,一颗颗饱满金黄的椪柑成串压弯了枝条,采摘的果农的果框装了一筐又一筐。“尝一个嘛。我们种的新品种个大、清甜可口,又不上火。”基地负责人岑忠华笑着说,基地里每天都有几十个人干活,他们要赶在年前完成采摘。近年来,排调镇方胜村因地制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椪柑种植产业,现已有椪柑种植亩,并引进新品种“红美人”,种植亩,产值约10万元。方胜村生态环境好,在丹寨县税务局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生态产业也初见成效:初步形成山上种植板蓝根、山腰种植蓝莓、沿河一带种植椪柑的产业布局。但受限于地理位置以及地貌地势因素,产业很难做大。“方胜村距离县城太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很高;而且坡度大,几乎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方胜村党支部书记王家恒向记者介绍。于是,他们把部分产业通过“易地置业”模式,到丹寨县兴仁镇的烧茶村借地发展。“靠近县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来这边发展要方便得多。租用他们的林地,只需要分5%的利润给烧茶村,而我们的产业能够发展得更好。”王家恒说,目前该村通过易地置业,在烧茶村租用了80亩林地,发展了一万多羽林下鸡。除了方胜村,雅灰乡送陇村等也在烧茶村有“易地”产业。在探索“易地置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又推动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集聚区打造,实现裂变效果。村民在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林下种植基地管护中药材天冬。丹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近年来,随着烧茶村接纳的“易地”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带动辐射不断扩大,兴仁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治理相融、人缘相亲”原则,以联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中心,签订“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充分整合周边村寨土地资源、建设项目、劳务用工等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夭坝、城江、新寨等20多个村寨,以“党建引领”带动土地、项目、劳务、资本等要素集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据统计,烧茶村目前累计种植蓝莓、吊瓜、林下中药材共计亩。村两委先后与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和培力农本方公司等8家龙头农业企业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核心产区村集体经济增收余万元,户均年增收0余元。反租倒包、“易地置业”,丹寨县在发展条件受限,产业基础差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不断尝试、不断突破,用勇气和智慧,想法设法把村级集体经济做起来、强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光燕通讯员张有金蔡光英编辑欧阳章杰二审石含开三审熊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