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蓝莓雷山茶 贵州有机农业发
蓝莓丰收的喜悦。
年11月,麻江县成功申报获得全省第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成为全国23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之一。
年12月,国家认监委批准雷山县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成为黔东南第二个、贵州第三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如同一场绿色发展深刻变革,麻江县以蓝莓为主打,雷山县以茶叶为主打,走生态循环之路,实现产业链式反应,将有机农业的无穷魅力一一道来。
麻江:有机蓝莓种植成产业拟打造有机农业大县
盛夏,“蓝莓之约”如期而至,麻江县漫山蓝莓飘香,迎客如流。
一波一波的人潮赶赴这里,为的不仅仅是小蓝莓入口那刹那的香甜滋味,更多的是品味这滋味背后的绿色、生态、有机。
“现在的人都追求健康,我们种植的蓝莓都是有机蓝莓,很受欢迎。”麻江县科技特派员许宁创办的睿林蓝莓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有机蓝莓种植,今年有亩有机蓝莓挂果,预计年利润达38万元。
蓝莓富含花青素、多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氧化能力列果品、蔬菜之首,具有明目、软化血管、延缓衰老、抗肝纤维化发生、抑制癌细胞活性、增强记忆力、消除体内炎症、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健康食品中,蓝莓是唯一入选的水果,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而要种出品质上乘的蓝莓果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苗木繁育、土质改良、技术管理等样样都有高要求。
与蓝莓打了17年“交道”的麻江县,如今已是蓝莓种植“个中好手”。
该县以“有机蓝莓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蓝莓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与推广示范”、“优质蓝莓标准化栽培及产品加工开发示范”等科研项目为平台,深入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总结、制定并发布了《有机蓝莓扦插苗培育技术规程》、《有机蓝莓栽培技术规程》、《有机蓝莓果实采收、包装、贮运技术规程》3项黔东南州地方标准,有力推动了有机产业的标准化生产。
年11月,麻江县列为全国第二批、贵州省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县)”,为麻江出产的蓝莓“镀”上了“有机”的金牌保障。
麻江蓝梦谷大健康有机蓝莓生产区
“光环”照耀,麻江在有机产业发展上激情澎湃。
年,麻江县重点打造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核心区蓝莓种植亩,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基地亩,并引进陕西海升集团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实现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链条式发展。
在有机蓝莓基地建设中,麻江还积极探索基地种草养牛、林下养鸡、基地养蜂等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基地使用原生态农家肥、沼肥等,着力形成有机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麻江县还坚持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把有机蓝莓产业发展变成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有机发展绘就浓厚绿色底色。
麻江森林覆盖率从年的51.61%上升到年的52.09%。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Ⅱ级标准,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
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
短短几年间,麻江县有机产品认证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获证组织、证书数量从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县)”初期的11家、11张上升到年的20家、22张,分别较创建初期增长81.8%和%;有机生产基地总数为21个,较创建初期的11个增长90.9%;辖区内连续三年以上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组织为18家,占所有有机产品获证组织20家的90%;年有机产品产值达.万元,占麻江县农业产值的8.1%。
对绿色、生态、有机的追求,改变的不仅仅是有机“数字”的简单增长,其引发的辐射效应更受人瞩目。
蓝莓丰收的喜悦
麻江县有机产业生产类型从创建初期单一的蓝莓种植扩大到猕猴桃、核桃、金银花和水稻的种植及大米加工。目前,麻江县形成以蓝莓为特色优势产业引领有机产业发展,探索出山地特色有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山地特色有机农业与地方特色旅游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并辐射带动贵州省有机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麻江县有机产业发展在推动麻江农业转型升级上成效明显。
由种植传统农作物向高效经济林转变。至年,麻江县蓝莓种植面积由年的公顷上升到.3公顷,净增长.3公顷。由此看出,麻江县在3年内有.3公顷农业用地由种植传统农作物向高效经济林转变。
由单户分散耕作向流转集中种植转变。麻江县.3公顷蓝莓种植基地中有公顷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集中种植,解决了分户耕作效益低和土地撂荒问题。
由非标准化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随着有机蓝莓生产系列标准形成,生产组织逐渐从非标准化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文旅相结合转变。麻江在有机蓝莓产业发展中,依托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民风浓郁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打造了蓝梦谷旅游景区,推出了以“春观光、夏尝果、秋赏叶、冬品酒”为主题的蓝莓乡村特色旅游。据统计,年底,共接待旅游团队余个,同比增长35.29%,旅游收入万元,同比增长44.59%,蓝莓采摘收入约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8.93%。
站在“十三五”新的起点上,麻江又吹响了有机产业发展新的号角。
2年7月,结合麻江县实际发展情况,麻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麻江县创建有机农业大县三年行动计划(2-)》(麻府办发[2]号),目标是在现有获证基地面积基础上,全县新增有机标准生产的农产品基地亩(蓝莓亩、蔬菜亩、红蒜亩、锌硒米亩、其它农产品亩),有机畜禽00头羽,建成有机示范基地达2亩以上,拟用三年的时间建设有机农业大县,促进有机农业持续高速稳定发展。
喜摘春茶
雷山以茶为媒绿色崛起
绿色,是雷山县最鲜明的色彩,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是贵州省唯一没有工业园区的县。
好山好水孕好茶,雷山茶的名头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
“我们的茶好,靠的就是这一方纯天然、无污染的好山水。”有着“茶叶村”称号的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处在高山之巅,终年云吞雾锁,全村40多户人家拥有茶园多亩,是远近闻名的种茶专业村。
云雾缭绕,满目滴翠,夏日的暑气在脚尧村消散无形,良好的自然生态让这里出产的茶以其“绿色、生态、有机”走俏全国。
在雷山,类似于脚尧村这样的茶叶村有很多,茶园遍及群山。
据介绍,雷山县的茶园均分布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缓冲区海拔~米以内,自然生态系统较完整,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土壤微酸性等适应优质茶叶生长特点,雷公山茶叶经多年检测,水浸出物稳定在41~47%之间,水溶性总糖3.2~5.4%,氨基酸5.5~10%,茶多酚20~35%,咖啡碱3.5~4.92%,内含物质十分丰富,具有无污染、口感好、耐泡等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和喜爱。多年来一直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等中央国家机关办公用茶,被外交部推荐为外交馈赠礼品、被选为党的十八大会议用茶,曾多次获“中绿杯”等国内外金奖,年获称“中国茶文化之乡”,年在贵州省“斗茶大赛”中包揽了贵州绿茶类金、银、铜奖,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绿茶茶王”,“雷山银球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沁人心脾的缕缕茶香四处飘溢。
雷山银球茶
以“茶”为媒,雷山县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厚植绿色优势,大兴绿色经济,引领绿色崛起。
高喊“绿色崛起”口号除了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雷山县还拥有政策支持,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精准调度县域经济,取消了对雷山县的GDP和工业的考核,将“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就业与收入”三类考核权重调整为60%,让雷山县专心致志抓好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轻装上阵”的雷山县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为突破口,每年从县级财政预算中安排1万专项经费,全面推进有机产业发展。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该县把茶叶、乌杆天麻、红米、魔芋、青钱柳、果品、畜牧业等作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等措施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茶产业作为雷山有机产业中的重头戏,其发展路径倍受瞩目,对此,雷山县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该县在6个茶叶重点乡镇建立“茶叶用药专卖店”及茶叶用药配送体系,在乡镇、村、茶园基地设立“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农药公示栏”,严禁农药进入有机茶园,基本实现有机茶园用药统一清单、茶园疫情统一发布、配制用药统一标准、质量安全统一监控的“四统一”。
同时,建立了以县茶叶检测中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重点的县、乡、企业三级检验检测网络,实现县、乡、企业层层把关质量安全。并运用“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监控系统”现代化监控平台,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检测监控和质量安全追溯,实现茶叶从茶园到市场全程信息的共享,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绿色发展离不开生态“微循环”,该县多措并举积极推广绿色生态技术,重点推行了“畜-沼-茶”、割草覆盖、播种绿料等生态循环模式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生态茶园。将雷山生态畜牧养殖区规划布局在茶园周边,实现“畜-沼-茶”的茶园用农家肥,在茶园间进行工人割草覆盖、播种绿色肥料、套种青钱柳、桂花树等,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杀虫板、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
雷山茶园一角
一个一个的坚实脚印终换来颗颗甜蜜果实。
雷公山红茶、雷山银球茶和乌杆天麻直接或间接出口香港、东南亚、欧盟、日本等地区,仅雷山红茶年实现出口创汇万元,占贵州省茶叶出口量的43%。年,雷山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其中,来自茶叶收入元,占28.55%,有机红米、有机魔芋也给每户种植户带来十分可观的收入。
在此基础上,年,雷山县精彩“蝶变”。
年10月,雷山成功获批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年12月,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公告,批准雷山县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两块金灿灿的招牌,让雷山县更加具备绿色发展底气。
到年底,雷山已有茶园面积15.7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8.5万亩。全县注册茶叶企业家,获得QS认证生产茶企2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示范社1家,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2家。年加工能力已达吨以上。已通过茶园无公害认定面积13.5万亩,通过有机茶认定面积0.31万亩,无公害有机茶园面积涉及8个乡镇7家茶企业,全县茶园基本实现无公害化。年,完成茶青产量.00吨,产品产量.43吨。2年已开展12家茶叶企业有机认证,认证面积达公顷,年产量达到.25吨。
根据雷山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到年,全县将建成有机茶叶、乌杆天麻、红米、魔芋、青钱柳等有机认证面积00亩以上,以有机产业助推该县种植业的全面发展,带动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同步小康。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