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浙江大学陈卫教授课题组揭示蓝

 

图文来源于作者团队,欢迎各科研团队投稿。

浙江大学陈卫教授课题组揭示蓝莓花色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

近期,浙江大学食品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所陈卫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食品权威期刊《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Malvidin-3-O-GlucosidefromBlueberryAmeliorate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byRegulatingTranscriptionFactorEB-MediatedLysosomalFunctionandActivatingtheNrf2/ARESignalingPathway”的研究论文,被评选为当期(Volume69,Issue16,)的封面论文(FrontCover)。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文献页面)。

成果介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以肝脏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代高脂饮食与久坐式生活习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日趋严重,已成为第一大慢性肝病。目前全球NAFLD患病率约为2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变,迄今为止仍未完全阐明。国际上也尚未有批准治疗脂肪肝的药物。因此,从天然来源的果蔬中挖掘安全有效的功能因子,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自主研发的花色苷精准制备技术从蓝莓中分离到10种主要花色苷单体(纯度95%),通过游离脂肪酸(FFAs)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模型系统评估了这10种花色苷单体的活性。研究发现,锦葵素-3-O-葡萄糖苷(Malvidin-3-O-glucoside,M3G)是蓝莓中改善肝脏脂质沉积活性的主要功能因子。随后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等交叉学科技术开展M3G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3G可以有效清除FFAs诱导的肝脏细胞中过量的ROS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修复线粒体膜电位和抑制谷胱甘肽耗竭,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缓解细胞氧化损伤。机理研究表明M3G显著增加了肝脏细胞内溶酶体的数量,同时促进了溶酶体标记蛋白LAMP1和CathepsinD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M3G可促进转录因子TFEB核转位、上调TFEB靶基因(TFEB、LAMP1)表达,从而提升溶酶体功能,改善肝脏细胞脂质沉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M3G可结合到TFEB上,并与Gln10、Gln17、Gln18、Glu14残基形成氢键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TFEB蛋白的空间构象,激活TFEB活性。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食品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徐阳博士和柯慧慧硕士,通讯作者为陈卫教授。

创新性/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发现并揭示了蓝莓花色苷M3G(锦葵素-3-O-葡萄糖苷)通过调控TFEB介导的溶酶体功能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改善肝脏细胞脂质沉积和氧化应激的双重作用机理。研究成果有望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精准干预提供新靶点,同时也为蓝莓精深加工与降脂功能食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ongjinghua.com/zyjz/12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