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个镇厉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农产品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钊通讯员宋超喜

△在大马庄村的供港蔬菜基地里,当地村民采摘苔菜务工增收

阅读提示

小产业,铺天盖地;大产业,顶天立地。驻马店市新蔡县孙召镇的扶贫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全力培育、扶持下,渐次长“大”了,变“强”了,成了当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引擎。

△在王营村的扶贫车间里,技术工在忙着电剪汽车坐垫下料

村头的扶贫车间,农户的“经济增长点”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孙召镇王营村的扶贫车间里却温暖如春。

标准化钢架结构的扶贫车间,建筑面积多平方米,里面“落户”的是王营汽车坐垫合作社,裁床、杭绣机、切割机、复合机和40多台缝纫机都在作业,数十名当地的农家大嫂机前一派忙碌。

“老板叫时永永,去昆明参加展销会、跑订单去了。”据生产负责人车丹丹介绍:老板时永永是当地人,以前在武汉务工,给一家汽车坐垫厂做销售业务,全国各地到处跑。年下半年,他见家乡的村头建起了扶贫车间,生产汽车坐垫有场地;镇党委、政府答应帮他招工,帮他培训员工,就辞别了武汉,返乡创业。

“我们生产的,是通用款汽车坐垫,大众化的车型都能用。”车丹丹说:我们是订单生产,依据对方的要求和款式,生产不同样式的坐垫;老板在这一行业打拼了多年,人脉广,朋友多,我们的产品畅销新疆、武汉、兰州等地,都是批量、批发销售。

“我们这个厂,之所以叫王营汽车坐垫合作社,是因为给本村和附近村的农家大嫂提供了98个就业岗位;她们农忙地里干农活,农闲来车间生产汽车坐垫挣钱。”车丹丹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是计件工资,平均每人每年两万元左右。

△扶贫车间里,一派忙碌图

在孙召镇巩庄村扶贫车间里,农家大嫂们忙着手中的活儿,依旧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穿针引线、踩动脚踏板,一块块布料从他们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成衣。聊起扶贫车间给大嫂们带来的新变化,张俊玲深有感触:“真想不到家门口建起了扶贫车间,俺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与村里的姐妹们来这打工挣钱,每个月能挣多块!”

巩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国林介绍,几年前,张俊玲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在村里小学上学,由于没法到外面打工,加上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门路,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扶贫车间招工,再也不想苦熬度日的张俊玲第一个报名。由于操作技术娴熟,刚过半年,张俊玲还当上了车间组长。脱了贫的张俊玲也像换了个人似的,脸上笑容渐渐多了。

“村头的扶贫车间,农户的‘经济增长点’”。孙召镇党委书记水涛告诉记者:孙召镇村级标准化、钢架结构的扶贫车间,现已发展到11个;扶贫车间产权归村委,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资产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批藤编、制衣、汽车坐垫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扶贫车间,吸纳村民们就近就业,实现了村民农闲在扶贫车间就业增收和企业持续发展双赢。

△镇党委、政府扶持郎庄村以户为主种植蔬菜,现如今,蔬菜种植已成为该村农户增收的主要“抓手”之一

地里的供港蔬菜,集中连片惠乡里

孙召镇大马庄村,耕地面积共计多亩;其中的多亩流转给了麦佳集团。

“每亩每年租金元!”省牧业经济学院党支部书记刘建伟,是大马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同时兼任该村的村支部书记,对大马庄村的村情捻熟于心:企业深耕农业,集中连片便于现代化管理和生产;麦佳集团不给村民争利,让村民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仅租地一项,大马庄村每家每户每年的进账就是数千元。

麦佳集团落户大马庄村的生产基地,一个是“千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一个是“千亩供港蔬菜基地”。小麦种植基地种植的小麦,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全过程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要求操作,生产出来的面粉依托天猫、淘宝销往全国。供港蔬菜基地产的蔬菜,因各项指标优异,畅销深圳、香港、广州。

△张志良董事长(中)在大马庄村的供港蔬菜基地里察看苔菜长势

“麦佳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孙召镇做大做强,是因为这里的营商环境优越,流转村民土地时,镇、村两级干部逐家逐户宣传动员;企业发展一旦遇到啥困难,镇领导跑上跑下疏通协调。”麦佳集团董事长张志良向记者感慨:镇党委、政府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落户孙召的扶贫产业,在孙召催生出了小产业铺天盖地,大产业顶天立地的喜人局面。

“农业企业和产业的效益,在于拉长产业链条;麦佳集团在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张志良董事长向记者透密:前几天,京东派人来考察,麦佳将与京东合作,依托京东强大的物流系统卖麦佳的蔬菜有望明年实现。根据市场需求,麦佳的粮食、蔬菜种植面积需要进一步扩大,在原有流转土地的基础上,麦佳明年在孙召镇再流转土地亩。

此后,记者来到大马庄村的供港蔬菜基地,见村民们正在往两辆大型厢式货车上分装苔菜。“一天两车,一车件,每件10公斤。”村民们乐滋滋地说:麦佳的蔬菜基地里用工量大,大马庄的人手不够用,附近村庄的村民也赶来务工挣钱,整个大马庄没一个“闲人”。

对于孙召镇扶贫产业有多少,镇长李艳波心里有本明白账:董庄村的蓝莓种植、马庄村的桃树种植、侯老庄村的蔬菜种植等14个农民种植合作社,带动农户户;天一服饰、青葵环保、永胜食品加工3个合作社,带动农户90户……

在孙召镇,遍地开花的扶贫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连续几年的精心培育和扶持,渐次长“大”了,变“强”了,成了当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引擎。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裴申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ongjinghua.com/zyjz/12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