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径为传统蓝莓2倍以上,大蓝莓是如何
科技日报记者龙跃梅在广东佛山南海区里水镇的智源设施蓝莓种植园里,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挂在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果实。每年4月至9月,国内的蓝莓才大批量上市,而这里的蓝莓,早在1月就开始上市了。不但上市时间早,这里的蓝莓个头大——中大果的果径为18-25mm,特大果平均果径超26mm,果径是传统蓝莓的2-3倍。这里的蓝莓为何又“早”又“大”?该种植园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团队科研成果,并采用钢架大棚、基质单株盆栽、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现代化种植技术,每棵果苗各生长阶段需求的营养得到了精准控制。大蓝莓如今,这种大蓝莓已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该蓝莓技术已推广与建立了15个产业项目生产基地,累计推广面积多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正朝着更高的推广面积迈进。产业化种植蓝莓并非易事蓝莓虽小,能量却大,被誉为“对视力好的头号水果”“果蔬抗氧化之王”“水果中的皇后”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果品”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人类最佳营养价值十大产品”中唯一的水果。蓝莓原产于北美,由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产业发展迅速,全球已有超过58个国家发展蓝莓种植。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及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增加了5倍,产量增长了84倍,且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一直存在供需缺口。但是,蓝莓也有自己的“个性”,要产业化种植并非易事。传统露天地栽种植的蓝莓受制于土壤结构和气候、种植技术等的影响,果径偏小、味道偏酸、口感绵软、果味偏淡、产量低。华南地区土壤黏重、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加上地区降雨量大,一直以来被认为并不适宜产业化种植蓝莓。长期从事设施园艺研究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看到了问题所在,也看到了市场所在。他认为,每年4-9月,国产传统地栽蓝莓大批量集中上市,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每年6-12月进口蓝莓上市,需数十天的远洋运输才到达国内,故水果未完全成熟时便进行采摘,因此口感差,运输成本高。如果能够在“空窗期”推出优质的蓝莓,一定会有市场。他还看到,广东一些地方此前大面积种了蓝莓,但由于品种、气候与技术等原因,基本没什么效益,没有给村民带来收益。因此,他希望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改良品种,创新技术,培育出高品质的蓝莓,最后能让村民与农业企业受益。陈日远教授年开始,陈日远决定啃这块硬骨头,带着团队扎进了实验室和基地。从品种的筛选、苗木的繁殖,到种植方式的创新、品质的控制,再到采后的保鲜等,他决定突破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全产业链研究蓝莓新品种“可以说是从零起步。”陈日远说。虽然目标十分明确,但技术上的难点非常多,首当其冲的是品种。蓝莓属于北方的品种、国外的品种。广东纬度低,光热条件与蓝莓的传统生长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也不一样。在广东用传统地栽方式种植蓝莓,开花少,产量低,口感也不佳。“这些技术看上去高深,但说到底还是栽培技术的问题。别人能搞的,我们也能搞!”陈日远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围绕“早、丰、大、甜、脆”,团队进行品种适应性的试验和筛选。陈日远带领团队在四个基地进行实验,通过变异株筛选、杂交等技术,不断筛选适宜华南设施栽培的优质品种。最多的时间花费在研究工作的重复上,育种、剪枝、配营养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现成的栽培基质与营养液配方,没有现成的修剪时间和修剪方式,所有步骤都只能慢慢摸索。“蓝莓太娇贵了,任何一个种植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行。”陈日远感慨。就这样,陈日远团队利用华南独有的温热条件,创新大棚基质栽培的生产方式,通过8年时间攻克了品种适应性筛选、树形培养修剪、促花保果、品质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最终筛选出适合南方气候种植的“南高系列大果蓝莓”品种,稳产期快、产量高、品质好,大大突破了传统蓝莓的限制。与传统的地栽蓝莓相比,这一品种具有自身的优势:其一,品质好,果实大,果径是传统蓝莓的2-3倍,且甜度适中,饱满爽脆口感好。其二,上市更早,国产地栽蓝莓通常的上市期在4-9月、进口蓝莓的上市期在6-12月,这一品种的蓝莓在1-4月就率先上市。其三,产量更高,传统地栽蓝莓一般3年后产果,最高亩产-斤,而该设施栽培品种可实现1年丰产,亩产-斤以上。“去年我还见到一个果径42毫米的蓝莓,和我手表差不多大!”陈日远自豪地说。市场需求大蓝莓供不应求陈日远明白,品种选育与技术的创新只是大果蓝莓成功的第一步,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中,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才是关键。“我们的研究绝对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日远说,华南农业大学一直非常重视成果转化,团队从一开始就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