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产业未来10年或将达千亿产值中食报

  6月20日,为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果的需求,做强做亮蓝莓特色产业,提升我国蓝莓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由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国际农业协会联盟共同主办的国际蓝莓品牌大会线上举行。会议期间,领导、专家的致辞和演讲贯穿“全球共享·生活”主题,围绕新消费时代蓝莓产业的创新技术、商业营销模式、蓝莓营养健康应用及深加工产品研发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对蓝莓企业建设发展之路,提升蓝莓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满足消费者美好需求的蓝莓健康产品提供了方案和思路。产量居全球第二位蓝莓原产北美地区,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年前后开始规模种植。早期由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全球超过58个国家发展蓝莓种植。近十余年来,全球蓝莓栽培面积和产量均成倍增长。我国蓝莓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覆盖全国27个省市,种植面积80多万亩,产量达18.5万吨,居全球第二位,制定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团体等标准57项,培育“两品一标”蓝莓产品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蓝莓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的蓝莓精品品牌。“中国栽培面积在近十年发展比较快,—年增加近20万亩。”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於虹表示,这期间,我国蓝莓产业经受了生产技术、自然灾害、市场竞争等严格考验,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成就了一批个体、蓝莓农户、蓝莓农庄以及相当一批规模大小不等的蓝莓中小企业和少数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诸如品种和地域的选择、壮苗繁育、优质高产栽培、粗精加工技术等都得到有效突破,其中一些优质高产的果园,无论是产量还是果实品质,均已达到北美一流果园水平。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由北到南6个生产区域:以保护地栽培为特色的辽东半岛产区,鲜食与加工兼顾的山东半岛产区,加工与鲜食品种兼顾的长江流域,以加工品种为主的贵州、四川产区,以早熟鲜食品种为主的云南产区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以鲜食为主的华南产区,各产区的生态特征不同,其相应的试验品种也各异。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何平表示,国家战略引导、省部级政策扶持、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全方位的扶持,使大量优质的人力、科技和资本有序地注入到蓝莓产业中,推动了我国蓝莓产业快速发展。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为蓝莓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和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蓝莓产业有序布局和发展、蓝莓产业专业组织及服务平台建设、蓝莓科研技术应用、蓝莓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果。“中国蓝莓产业将在未来10年里成为世界蓝莓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中心,蓝莓产量有望突破万吨,种植面积或近万亩,整体产值约0亿元。”产业发展处于阵痛期“种植起步晚,产业化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产业分会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表示,国内蓝莓产业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式创新道路。目前我国蓝莓生产的主栽品种基本上来源国外,新品种创新以及栽培技术方面都相对落后。“我国蓝莓平均单产只有全球的1/3,是世界最高产量国家智利的1/5。栽培技术落后导致产量和品质低下,造成国内蓝莓产品市场竞争力比较差。”“蓝莓产业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做蓝莓销售的北京佰瑞通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勤龙表示,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0万吨,种植面积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但蓝莓的种植面积远远赶不上草莓的种植面积。此外,蓝莓产业在种植、销售以及品牌宣传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欠缺。部分基地种植商,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ongjinghua.com/pzfl/13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